我從11年地教育生涯中了解到,成績不好的孩子,并不是大腦不夠聰明,而是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態(tài)度不夠端正的前提是不尊敬長輩,不尊敬長輩我想就是不孝順父母的結果了。不自信、孤僻、沒有上進心、愿意與人相處。我總結了一下,這些都是由于缺乏對事情的掌控能力造成的。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斷地給予孩子,孩子才會通曉事理,不要被“孩子長大會慢慢懂事”這句話給迷惑了!
那到底給予孩子什么呢?我想《朱子治家格言》、《禮記》、《常禮舉要》、《孝經》、《弟子規(guī)》等諸多經典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有一個學生,上三年級,在學校成績還不錯,科科95分以上。在沒有學習傳統(tǒng)文化《弟子規(guī)》和《孝經》之前,老師和家長都反映他目無尊長、不尊師重道甚至打架鬧事,真讓人堪憂。
后來父母就送他來天一學堂學國學。有一次下課時,這孩子突然問我一個奇怪的問題,他說,李先生,為什么人要孝順父母,還要講這么多規(guī)矩。我聽他問為什么講規(guī)矩倒不緊張,可乍聞他問為什么要孝順父母,我的內心為之一震。震什么呢?中華民族的道德核心就是“孝”,從“孝”延伸至“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觀念,如果一個人連“孝”的道理都不懂,那么他的人生是多么的悲哀和凄惋!我當時也沒有過多地回答他,只反問了他一句“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他說:“成績還好,只是感覺現在的生活也沒多大意思。不過倒是喜歡睡覺,一閉上眼睛就可以解脫了,什么都不想;一起床,就要面對父母敵視的眼神和責備的聲音,到學校面臨的是老師和同學的冤枉,因為班上有什么壞事,大家都歸咎于我,弄得我心神惶惶,先生你說我有快樂嗎?”我聽了之后就對他講:“李先生現在不回答你的問題,等你學完了《弟子規(guī)》和《孝經》,如果還沒有找到答案,李先生再回答你的問題,但今天我只想告訴你,你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就好好跟我來學習傳統(tǒng)文化吧!
過了幾周,他媽媽來找我跟我講,她孩子學習國學后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早晚對我們父母鞠躬請安。過去吃飯從不顧及身邊的任何人,現在是大人不動筷子,他就在那等著。以前我們說一句話,他要頂個三四句,現在好說也聽,我們發(fā)火他依然默默地聽著……最后感謝的話可沒少說,還問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就說,“功勞不在于我,而在于我們的先祖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的經典,還有你孩子力行得好,把《弟子規(guī)》、《孝經》里的道德信條都運用到生活中去了。”
其實,這個孩子在這段時間,的確變化很大。每次聽課的過程中,眼睛都是炯炯有神,全神貫注,而且在對老師和同學都更恭敬有禮了。我終于知道孩子為什么以前犯那么多過錯,其實并不是孩子想搗亂,而是不知道人應該怎樣更好地去生活。
我想此時的他已經不需要我告訴他答案了,或許他已經從《弟子規(guī)》和《孝經》中找到了。只要《弟子規(guī)》中的條條信則在孩子的心中扎根了,那么孩子也就從善歸正了。
通過這個故事可見,其實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正確的教育方式解決的。
3、中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學生生理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所謂的叛逆期。為什么會有叛逆期呢?其實這只能說明我們孩子在幼年時沒有奠定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因而不好的心理因素在中學階段都給暴露出來了,形成了叛逆。首先,這些孩子內心浮躁不安;其次,雖然認識能力漸長,但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并不強;再次,情緒波動比較大,孩子自身很難掌控自己的情緒;第四,與父母溝通較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我有時就問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