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美院建筑學院院長王澍教授在市圖書館三樓報告廳作了 《復活自然之道——— 對崩潰中的傳統(tǒng)城市生活場所的重建》的演講,作為寧波博物館的設計師,王澍談到了自己對寧波建筑的印象,也解讀了寧波博物館的建筑理念。 寧波博物館 與自然歷史融合 在寧波博物館的外觀設計上,大量地運用了寧波舊城改造中積累下來的舊磚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 “瓦爿墻”,同時還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墻,毛竹隨意開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顯現。王澍這樣談到自己的設計初衷:“使用 ‘瓦爿墻’,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jié)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huán)建造這一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tǒng)建造體系、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義在于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消逝了的歷史,這與博物館本身是‘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條模板混凝土’則是一種全新創(chuàng)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fā)生了藝術質變! 王澍認為寧波博物館的建成是一種標志,是過去10年探索的 “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的階段性總結”,他形象地把寧波博物館的建造比作中國園林的建造,他說:“中國園林在建造之初的狀態(tài)不是最好的,但當十年之后,通過滋養(yǎng),它具有了勃勃生機。寧波博物館運用特殊材料使它有了生命的環(huán)境,若干年后,當 ‘瓦爿墻’布滿青苔,甚至長出幾簇灌木,它就與自然融合起來,真正地融入了歷史! 慈城印象 歷史文化的完美呈現 在王澍看來,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經歷了西方社會用200年經歷的過程,現在那種追求“自然之道”的傳統(tǒng)景觀建筑幾乎消失,中國大多數城市建筑是對西方城市建筑“笨拙和幼稚的模仿”。王澍回憶起五六年前一些法國建筑師在參觀寧波后對他說的話:“這是一個大城市,但卻沒有記憶!辈贿^,王澍也認為,近兩年來寧波非常支持對扎根在地域和傳統(tǒng)的新建筑的探索。他非常感慨地談到了在看到慈城建筑后的震撼:“那些用舊磚舊瓦砌造的屋墻是那么精美和緊密,其色彩和肌理是那么完美,該地區(qū)曾有的文化積淀完整地再現,這完全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座著名的建筑媲美,可以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