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嵐鎮(zhèn)柿林村去四明山鎮(zhèn)北溪村的途中,有一個古老的山村——李家坑。整個村子坐落在山岙之中,村前是四明山大峽谷的溪流,背山臨水,是一塊風水寶地。這個村子的四合院結構奇特,當?shù)厝朔Q之為“通轉”,有點像福建的土樓,土樓是圓形的,它是方形的。
李家坑的通轉現(xiàn)還存四個,當?shù)厝朔謩e叫做上通轉、下通轉、里通轉、新屋通轉。四個通轉櫛風沐雨,露出了老態(tài)龍鐘的破敗相。相比之下,與里通轉一巷之隔的新屋通轉保存得還比較完整。新屋通轉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邕M大門,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天井,天井四周各有三間屋面,“回”字形走廊四周環(huán)繞,這大概就是“通轉”的由來。天井面積至少有130平方米,用山溪里經(jīng)過千年沖刷的渾圓光滑的鵝卵石鋪地,卵石之間的石縫長著各種小草。利用鵝卵石的顏色盤出各種圖案,雖然現(xiàn)已高低不平、還有缺孔,但仍不失當年風采。一位在這里住了幾十年的老大娘告訴我,過去天井里熱鬧,走動人多,石縫不會長草,有草也拔了,天井很清爽。現(xiàn)在年輕人都去山外了,村里大多是老人,天井很少有人走,所以會長草。長草也不敢拔,因為草大,一拔把卵石也帶出了。我看到好幾處坑坑洼洼,估計就是拔草的緣故。
新屋通轉大門正面是九間正屋,中間三間朝天井,左右各三間與兩側廂房相接,正中一間是堂前間。廂房各四間,其中三間朝天井,最邊上一間與大門間相接。大門間的三間全部朝天井,中間一間就開兩扇大門,正面對著正屋堂前,大門間其實是三個半間,間架很淺。兩旁兩間是門房,門房的門朝大門間開,現(xiàn)在堆放著雜物。除掉沿天井四周能相互貫通的檐下走廊,門房的室內面積很小!巴ㄞD”的出口有三個,除大門出口,還有正屋前分別向兩側延伸的邊門,邊門到“回”形天井的一段當?shù)厝朔Q為“暗弄堂”。整個通轉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積大約1500平方米(兩層)。通轉內住著很多戶人家,大家在同一個天井采光,在同一條回廊進出,可以想象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生活情景。
走廊的地面是值得一提的。乍一看還有淡淡的、略顯黃色的光,比石板地光滑、平整,又不像是澆了水泥。我問主人這地是什么材料鋪的,她說聽老一輩人講是用桐油、石灰、黃泥、糯米飯等材料拌勻搗爛,倒在地上夯實而成的。難怪,幾百年了還不曾走樣。走廊靠近天井的外沿階沿用厚厚的、泛著黃色淡光的長條石鋪就,和余姚城內舜江樓前的三孔石拱橋“通濟橋”的橋面石料差不多。雖說滴水能穿石,可經(jīng)過那么多年歲月風雨,階沿石仍然完好如新。
廊柱的柱基為四方的花崗石,柱礎是精制成鼓形、且雕有蓮花花瓣的花崗石石鼓(俗稱雙墩)。廊柱與柱礎的裝飾和其他建筑裝飾很和諧,給通轉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乩软斪龉た季,額枋作月梁形,刻有梁楣,圓拱的椽子都經(jīng)過油漆,柱子、挑檐的柱托、抱柱、牛腿上雕有各種古代傳奇故事、山水花鳥,雕得細膩華貴,人物姿態(tài)逼真,鳥獸形象生動。朝走廊四周的花格窗欞嵌有雙喜和蝴蝶花板,顯得玲瓏剔透,是典型的清代木雕風格。這樣精細的雕刻工藝,我僅僅在鎮(zhèn)海的鄭氏十七房看到過?上гS多窗門上的花板殘缺不全,抱柱上雕刻的人物、獅子被削去了頭部,想必是上個世紀那一場劫難造成的。
李家坑通轉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及民國初年浙東山區(qū)的歷史風貌,應該也屬于文化遺產。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大門 代木 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