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今很多寧波人來說,“廣德湖”,可能是個陌生的地名。然而如果你到鄞西去,問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會如數家珍地講述廣德湖的故事,甚至跺跺腳,告訴你腳下就是千年前的“廣德湖”。
在一千多年前的鄞西,有個“廣縱千頃”的廣德湖,它東起望春橋,西及林村,南過蜃蛟,北至高橋。湖面碧波蕩漾,一派蘆雁翔集、舟帆競發(fā)的景象,其面積為當今東錢湖的3倍,蓄水是其5倍,為當時寧波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水利樞紐,也是鄞西人賴以繁衍生息的母親湖。然而,在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有一個叫樓異的明州人不想去偏遠的湖北隨州做官,當時宋徽宗正為明州地方官奏報每年接待高麗、日本來使費用龐大而大傷腦筋。樓異就在向皇帝辭行時獻言:“明州廣德湖可以為田,以其歲入儲以待高麗人由明州至開封往來之用,有且欲造畫舫百舵及涉海巨航!彼位兆谝宦犝邢聭,立即將樓異改作明州知府。回鄉(xiāng)操辦廢湖為田之事。這樣一來,千頃碧波頃刻夷為平地,一個浩瀚無際、水靈景秀的廣德湖從此消失了,廣德湖也成了歷史名詞,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
廣德湖廢湖為田的利弊一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僅其湖界就有好幾種說法。在這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海曙區(qū)文物普查工作組經過對望春橋一帶仔細勘察及多方考證:初步認定了廣德湖東西的湖界。
湖堤舊跡位于望春橋巷以南,北接湖漲橋,北新塘河在此一分為二,湖堤的西邊是湖漲橋河,東面為龍尾橋河。湖堤舊跡明顯高于兩河邊的農田,據姚豐社區(qū)的許梅芳老人講述,此湖堤自古就有,早幾年村里人在湖堤上根據舊址重修了龍華寺,我們在勘察中也發(fā)現了這一點,并且在寺院墻體內看到了一塊清道光二十五年所立的關于重修湖漲橋的石碑。而湖漲橋就在望春橋南西南不遠處,橋址尚存,上世紀60年代重修后改名為紅光橋。據馬堅梅、俞慶芳《廣德湖考》上所說,廣德湖的范圍“根據橋名依順時針方向有:堰港橋,大碶橋,湖漲橋、湖白橋……”各方證明了此堤就是原廣德湖東界湖堤,也與《四明談助》中所記載的“望春橋南有湖堤舊跡”一語相吻合。
廣德湖作為古代寧波重要的水利樞紐,曾經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福祉,但后來卻因“廢湖為田”而“屢教西土失豐年”(萬期同《鄮西竹祠》),從“蘆雁翔集、千頃碧波”的美景勝地到填湖圍田導致寧波西鄉(xiāng)生態(tài)失衡,望春橋南的湖堤舊跡仿佛警示著后人:必須善待自然,尊重規(guī)律,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