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是廢墟下170多個小時的苦苦支撐。我們一聲聲的呼喚和鼓勵,曾一次次讓廢墟下的生命重見天日。這樣的場面,也曾一次次讓我們鼓掌歡呼,甚至喜極而泣,因為這是生命的奇跡。
但更多時候,更多奇跡還會以另一種方式發(fā)生。
“寧可喝稀點,先把命吊著。”村支書陳興德告誡他的鄉(xiāng)親們。他們一度在屋外臨時搭起的棚子里,靠喝米湯保命。
然而北川縣旋坪鄉(xiāng)燒坊村的這位當家人很快意識到,這樣耗下去不是辦法。于是他派堂弟外出報信,并動員村民轉移。因為組織得力,全村387人,上到80歲老人,下到9個月嬰兒,在跋涉8小時后,悉數(shù)脫離險境。
這畢竟是波及大片國土的災難。雖然我們已經(jīng)傾盡全力,但跋涉的雙腳能夠前進的速度和救援的雙手能夠觸摸到的地方,終歸有限。而災難留給我們的時間,又過于短暫。雖然外界的救援,一次次創(chuàng)造著生命的奇跡,讓絕望中的人們在廢墟下再見生機。然而唯有自救,像陳興德和他的村民那樣,才會創(chuàng)造整個村莊零傷亡的奇跡。
在鎮(zhèn)上開會的彭州市磁峰鎮(zhèn)石門村支部書記韓志保,更明白這個道理。他在鎮(zhèn)上學校大門口,指揮慌亂的小學生們鎮(zhèn)定下來,躲過災難。然后,自己幾次躲過險情,到石門村7組挨戶巡查。當發(fā)現(xiàn)村民韓禮支正看著在地震中死去的兩頭生豬發(fā)愁,他一把拽住韓禮支就跑。沒跑出幾米,韓禮支的房子已成廢墟。
生死之間,往往只隔著這一層廢墟,但這便是陰陽之間永遠不可往返的距離。往往此時,外界的援手,尚來不及伸到這里。
“孤島”中,這一個個呼喊的身影,用他們的奔跑,為村民換來了更多自救的時間。這些處境危在旦夕的人們,用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更多生命的奇跡。
身為家里的“男子漢”,北川縣的小哥哥張吉萬,不僅要救活自己,還要拯救自己的家人。由于父母都在外地打工,這個只有11歲的孩子,不得不背著3歲的妹妹,伴隨年邁的爺爺奶奶疾走10多個小時的山路。在逃生的人流中,張吉萬的每一步都很吃力,但他始終未曾放棄。
年長他4歲的雷楚年,也不肯放棄。這個彭州市磁峰中學初三三班的學生,在短短兩分鐘里,兩次返回教室,帶領7名同學脫險。當他連抱帶推把驚嚇過度的女同學歐靜帶出教學樓時,整棟教學樓在他們身后瞬間垮塌。
在災難來臨之際,這不僅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個生命對所有生命的渴望和憐惜。
所以,81歲的老婆婆朱群學,始終不肯離去。在地震后的90個小時里,她一直守在映秀小學坍塌的教學樓前。廢墟里埋著她的孫子。她爬到被消防隊員清理了數(shù)遍的瓦礫堆上,在倒塌的樓梯斜頂下,伸進一只手。她摸到了尸體,接著,她摸到了活人的身體,還聽到了那里傳出來的聲音,很低很低。
而泥濘的村道上,更多的,是一聲聲注定得不到回應的呼兒喚女,但他們能夠活下來,能夠攜手安全轉移,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滂沱大雨中,有那么多人長跪不起,在近乎絕望中哭天喊地,盡管哭天,天不應,喊地,地已裂;但能夠哭喊,他們已經(jīng)為自己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是在絕境中自救而救人的災區(qū)群眾,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在生死之間創(chuàng)造的另一種生命奇跡。
罹難的人們,將會永遠被緬懷和銘記,活著的人們,將會在他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的奇跡中,忍痛前行。
哪怕陳興德和他的村民們種的莊稼和蔬菜,已因這場災難而爛在地里,只要他們還有災難降臨瞬間對彼此生命的那種不舍不棄,散落的種子就會重新發(fā)芽,失去的家園也終將會被重新建起。
當太陽重新升起,在陽光所照耀不到的黑夜里,悲痛也許還會伴隨噩夢般的回憶,在一顆顆飽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里繼續(xù)。未來,在援助和真情觸摸不到的內心,還得依靠災區(qū)群眾,一如既往地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一種與生命更與生活有關的奇跡。
這種奇跡,足以溫暖所有生者的余生,足以告慰所有死者的亡靈。(記者王波撰文) |